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華僑博物館的2014:攜“國字號”邁出嶄新一步
  作者 郝爽
  “最近一段時間,每天上下午,我都在接待團體參觀,午餐時間可以採訪。”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黃紀凱約定採訪時間時,記者得到了這樣的答覆。
  採訪在午餐中進行。然而,十餘分鐘後,手機響起,“有參觀團隊提前到了?我馬上就來。”黃紀凱又匆匆離去。
  自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館後,黃紀凱和他的同事們一直處於忙碌狀態。
  2014年10月21日,經歷了50餘年坎坷建館路的“國字號”華僑博物館正式落成,成為2014年僑界的一大盛事。
  早在1960年,陳嘉庚先生就倡儀在北京建立中國華僑博物館,併為建館捐資50萬元人民幣。黃紀凱介紹,“聽老一輩人說,周恩來總理贊成陳嘉庚老先生的提議,但不同意陳嘉庚先生再次出資。周總理對陳老說,‘這幾年國家經濟困難,等國家度過難關,由國家出資建立華僑博物館’。”
  此後,博物館的建設又幾經起落,終於2011年在北京正式奠基。黃紀凱感慨,“如今,中國‘國字號’的華僑博物館建成亮相。它承載了幾代華僑華人的期盼,歷經坎坷,但從沒有被放棄,更顯彌足珍貴”。
  目前,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只接待團體參觀,已接待參觀者約40批次,超過2000人。“海外華僑總是認真地觀看每一件藏品,有一位華僑在館藏文物中發現了老師捐贈的藏品,另一位華僑看到了同學的照片,他們都非常興奮。還有一些華僑為我們指出了錯誤。”黃紀凱說。
  不僅如此,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還吸引了除僑界人士外的眾多參觀者。
  通過媒體報道,建國門街道殘聯得知了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館的消息,便立即聯繫咨詢參觀事宜;另有六名聾啞人自發組織,前來參觀,黃紀凱回憶,“那天天氣很冷,他們拿出從報紙上裁剪下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館報道。參觀後,已達退休年齡的他們興奮不已。”
  開館以來,除基本陳列外,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已舉辦五個展覽,其中包括四個與華僑相關的藝術類展覽及一個澳門回歸圖片展。此外,博物館還承擔了展覽、報告、講座等社會服務,扮演了聯繫周邊街道社區的角色。
  讓有“僑”背景的人在這裡找到共鳴,讓沒有“僑”背景的人在這裡瞭解華僑,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啟了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門。
  目前,中國已有十餘家與華僑華人有關的博物館。其中,地處僑鄉的華僑博物館,如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梅州華僑博物館等,帶有濃厚的僑鄉風情,別具一格。
  “2014年成為中國華僑文博事業發展新的起點。”黃紀凱認為,“國字號”華僑博物館的出現,更全面、規範地展示了華僑華人的歷史,尤其是首次集中展現了華僑在海外的貢獻,這是為解決國際社會如何看待華僑華人群體的問題。
  “我們要為華僑正名”。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館藏中,可以看到諾曼底登陸華裔英雄歐陽金海獲得的紫心勛章,二戰時期美國華裔空軍飛行員教官劉傳德的飛行帽及飛行服,華人醫生在新西蘭行醫收藏的銀針……這些珍貴的藏品向世人講述著華僑華人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就和奉獻。
  黃紀凱認為,隨著政府對文物的關註,華僑文博事業可謂迎來了“好時機”。他說,“從去年開始,政府主導的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展開,我們積极參与其中,希望通過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機會來促進華僑文物保護和利用的規範化。”
  展望未來,黃紀凱坦言,“我希望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做到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同步前行,為中國華僑文博事業的新發展獻力。”(完)  (原標題:華僑博物館的2014:攜“國字號”邁出嶄新一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h93yhmkp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